一岁多宝宝腹泻可通过调整饮食、补充水分、腹部保暖、口服补液盐、使用药物等方式治疗。腹泻通常由饮食不当、病毒感染、细菌感染、乳糖不耐受、肠道菌群失调等原因引起。
腹泻期间应减少乳制品和高糖食物摄入,避免加重胃肠负担。可喂养米汤、米糊等易消化食物,少量多餐。母乳喂养可继续,但母亲需避免进食生冷刺激食物。配方奶粉喂养可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。
腹泻会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大量流失,需要及时补充。除母乳或配方奶外,可少量多次喂服温开水。每排便后需额外补充50-100毫升液体。观察尿量可判断脱水程度,6小时无尿提示重度脱水。
腹部受凉会加重肠蠕动,可用温热毛巾敷肚脐周围,或佩戴棉质肚围。洗澡水温保持在38-40℃,室温维持在24-26℃。睡眠时注意盖好腹部,避免踢被着凉。
轻度脱水可使用口服补液盐Ⅲ,按说明书比例配制。每次腹泻后补充50-100毫升,分次喂服。补液盐能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,维持体内酸碱平衡。重度脱水需静脉补液治疗。
细菌性腹泻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、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。病毒性腹泻通常不使用抗生素。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可调节肠道菌群。避免自行使用止泻药,可能抑制病原体排出。
家长需密切观察宝宝精神状态、尿量和体温变化。出现持续高热、呕吐、血便、精神萎靡等症状需立即就医。恢复期继续清淡饮食1-2周,逐步增加食物种类。注意奶瓶餐具消毒,养成饭前洗手习惯。保持臀部清洁干燥,每次便后温水清洗并涂抹护臀霜,预防尿布疹。
治疗腹泻的中药与西药区别主要体现在作用机制、成分来源及治疗理念上,主要有作用机制不同、成分来源不同、起效速度不同、副作用差异四点。
1、作用机制不同西药如蒙脱石散通过物理吸附病原体快速止泻,洛哌丁胺抑制肠蠕动;中药如葛根芩连汤通过调节脾胃功能整体改善腹泻,侧重治本。
2、成分来源不同西药多为单一化学合成成分,如口服补液盐;中药复方含天然植物成分,如黄连素片含小檗碱,配伍多靶点调节。
3、起效速度不同西药通常30分钟至2小时显效,适合急性腹泻;中药需连续服用2-3天方见效,更适合慢性腹泻调理。
4、副作用差异西药可能引发便秘或电解质紊乱;中药不良反应较少但可能存在肝肾代谢负担,需辨证使用。
建议根据腹泻类型和体质选择药物,急性腹泻可优先西药控制症状,慢性腹泻考虑中药调理,联合用药需遵医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