爆发性肝炎的高风险人群主要有慢性肝病患者、长期酗酒者、免疫抑制状态人群以及接触肝炎病毒者。
1、慢性肝病:乙肝、丙肝等慢性肝炎患者肝脏基础功能较差,病毒活跃复制时易诱发肝细胞大面积坏死。需定期监测肝功能,遵医嘱使用恩替卡韦、索磷布韦等抗病毒药物。
2、长期酗酒:酒精代谢产物乙醛会直接损伤肝细胞线粒体,每日饮酒超过40克酒精持续5年以上者,肝脏对炎症反应的代偿能力显著下降。戒酒是关键,可配合多烯磷脂酰胆碱修复肝细胞膜。
3、免疫抑制:器官移植后服用免疫抑制剂者或艾滋病患者,免疫系统无法有效清除肝炎病毒。这类人群接种疫苗后抗体产生率低,需加强乙肝免疫球蛋白被动防护。
4、病毒暴露:医务人员、静脉吸毒者等接触血液制品的高危群体,存在乙肝/戊肝病毒暴露风险。暴露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降低感染概率。
建议高风险人群每6个月进行肝脏超声和凝血功能检查,出现黄疸、意识模糊等症状须立即急诊处理。
慢性乙肝肝炎主要通过血液、母婴和性接触传播,日常接触如共用餐具或拥抱通常不会传染,但建议共同生活者接种乙肝疫苗并定期检测乙肝五项。
1、传播途径乙肝病毒通过血液、体液和母婴垂直传播,无防护性行为是配偶间主要传染途径。建议使用安全套并避免共用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。
2、疫苗防护未感染方应接种乙肝疫苗,全程接种后需检测表面抗体滴度。抗体水平不足时需加强免疫,这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。
3、病毒载量配偶乙肝病毒DNA载量越高传染风险越大。建议感染者每3-6个月检测肝功能与病毒量,符合条件者可考虑抗病毒治疗降低传染性。
4、家庭防护家庭成员应避免接触感染者血液,伤口需及时包扎。餐具正常清洗即可,但牙刷、指甲剪等个人用品必须分开使用。
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有助于增强免疫力,建议每1-2年复查乙肝五项指标,出现乏力、黄疸等症状及时就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