肝功能检查项目主要有谷丙转氨酶、谷草转氨酶、总胆红素、直接胆红素、白蛋白等指标。
1、谷丙转氨酶
谷丙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,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。当肝细胞发生炎症、坏死时,谷丙转氨酶会释放入血,导致血液中该酶水平升高。病毒性肝炎、药物性肝损伤、脂肪肝等疾病均可引起谷丙转氨酶异常。该指标异常时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因。
2、谷草转氨酶
谷草转氨酶不仅存在于肝脏,还分布于心肌、骨骼肌等组织。该指标升高可见于肝脏疾病,也可见于心肌梗死、肌肉损伤等非肝脏疾病。谷草转氨酶与谷丙转氨酶的比值有助于鉴别肝病类型,如酒精性肝病时该比值常大于2。
3、总胆红素
总胆红素是反映胆红素代谢情况的指标,包括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。胆红素升高可见于溶血性疾病、肝细胞损伤、胆道梗阻等多种情况。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时也会出现暂时性胆红素升高,但通常2周内可自行消退。
4、直接胆红素
直接胆红素又称结合胆红素,其升高主要提示胆汁排泄障碍。胆管结石、胆管癌、胰头癌等疾病可导致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。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的比值有助于判断黄疸类型,梗阻性黄疸时该比值常超过50%。
5、白蛋白
白蛋白由肝脏合成,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重要指标。慢性肝病、营养不良、肾病综合征等均可导致白蛋白降低。白蛋白水平持续下降提示肝功能储备不足,严重低白蛋白血症患者可能出现腹水、水肿等临床表现。
肝功能检查前需空腹8-12小时,避免剧烈运动,停用可能影响结果的药物。检查结果异常时应及时就医,由医生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。平时应注意规律作息,避免饮酒,控制体重,合理用药以保护肝脏功能。对于慢性肝病患者,建议每3-6个月复查肝功能,监测病情变化。
肝功能正常也可能存在肝炎,肝炎类型包括病毒性肝炎、酒精性肝炎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、自身免疫性肝炎等。
部分病毒性肝炎患者早期肝功能指标正常,但病毒仍在复制,需通过乙肝两对半、丙肝抗体等确诊,可遵医嘱使用恩替卡韦、索磷布韦、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。
长期饮酒者即使肝功能正常,肝脏已存在炎症损伤,表现为肝区隐痛、乏力,需戒酒并补充B族维生素,严重时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、甘草酸制剂。
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转氨酶可能正常,但肝脏已有脂肪变性,伴随肥胖或代谢异常,需控制饮食、增加运动,必要时使用奥利司他、吡格列酮改善代谢。
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肝细胞时,早期肝功能可正常,后期出现黄疸、瘙痒,需糖皮质激素联合硫唑嘌呤治疗,定期监测免疫球蛋白水平。
建议定期复查肝脏超声和弹性检测,避免高脂饮食及肝毒性药物,出现乏力、黄疸等症状及时就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