浆细胞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均属于非哺乳期乳腺炎,主要区别在于病因、病理特征及临床表现。浆细胞乳腺炎以导管扩张和浆细胞浸润为主,肉芽肿性乳腺炎则以局部肉芽肿形成为特征。
1. 病因差异浆细胞乳腺炎与乳腺导管阻塞、分泌物滞留有关,可能继发细菌感染;肉芽肿性乳腺炎多认为与自身免疫反应相关,部分病例与感染、创伤或药物刺激有关。
2. 病理表现浆细胞乳腺炎病理可见导管周围大量浆细胞浸润;肉芽肿性乳腺炎表现为乳腺小叶内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,伴多核巨细胞反应。
3. 症状特点浆细胞乳腺炎常见乳头溢液、乳晕区肿块及反复脓肿;肉芽肿性乳腺炎多表现为单侧乳腺疼痛性肿块,皮肤可呈红斑样改变。
4. 治疗方式浆细胞乳腺炎需抗感染治疗,严重者行病灶切除;肉芽肿性乳腺炎首选糖皮质激素,顽固病例需免疫抑制剂或手术干预。
两种疾病均需病理活检确诊,建议出现乳腺肿块、疼痛等症状时及时至乳腺外科就诊,避免自行挤压或热敷。
哺乳期发热可能由乳腺炎、上呼吸道感染、泌尿道感染或普通感冒引起,乳腺炎通常伴随乳房红肿热痛、硬块及寒战高热。
1. 症状对比乳腺炎特征为单侧乳房局部皮肤发红、触痛明显,乳汁可能混浊或带血丝,与非乳腺炎发热的全身乏力、流涕等症状不同。
2. 体征检查家长需观察乳房是否有楔形硬块,测量体温波动情况,乳腺炎体温常超过38.5摄氏度且持续不降。
3. 病程发展普通发热24小时内多缓解,乳腺炎症状会进行性加重,12-24小时内出现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需立即就医。
4. 辅助鉴别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显著升高,超声可见乳腺导管扩张或脓肿形成可确诊,建议家长及时完成检查。
哺乳期出现发热应暂停患侧哺乳,保持充足休息,体温超过38摄氏度或症状持续12小时未缓解须及时就诊乳腺外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