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外发现的宫颈癌可通过手术切除、放射治疗、化学治疗、靶向治疗等方式治疗。宫颈癌通常由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、长期慢性炎症刺激、免疫功能低下、遗传易感性等原因引起。
1、手术切除:早期宫颈癌患者适合进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或宫颈锥切术,手术范围根据肿瘤分期决定,可能同时切除盆腔淋巴结。
2、放射治疗:中晚期患者或无法手术者可采用体外放疗联合腔内近距离放疗,放射线能破坏癌细胞DNA结构使其死亡。
3、化学治疗:常用方案含顺铂、紫杉醇、拓扑替康等药物,可单独使用或与放疗联用,通过干扰癌细胞分裂发挥作用。
4、靶向治疗:贝伐珠单抗等抗血管生成药物可阻断肿瘤血供,帕博利珠单抗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能激活T细胞抗癌活性。
治疗期间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,适当进行低强度运动,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肿瘤标志物,出现异常阴道流血或疼痛加重应及时就医。
14价宫颈癌疫苗适用于9-45岁女性,接种年龄范围主要与疫苗保护效力、性行为开始时间、免疫系统发育程度、宫颈癌发病高峰等因素相关。
1、疫苗保护效力临床试验数据显示9-26岁人群接种后抗体阳转率最高,27-45岁女性仍能获得显著保护效果。
2、性行为开始时间建议在初次性接触前完成全程接种,我国青少年初次性行为年龄中位数为17岁左右。
3、免疫系统发育9岁后儿童免疫系统趋于成熟,能够产生有效免疫应答,过早接种可能影响疫苗效果。
4、发病高峰预防我国宫颈癌高发年龄为40-60岁,45岁前接种可覆盖癌前病变发展期。
建议符合年龄条件的女性尽早接种,接种前需进行HPV筛查和妇科检查,哺乳期及妊娠期女性应暂缓接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