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脏早搏不一定是心脏病。早搏可能由生理性因素、心脏疾病、代谢异常或药物作用引起,多数情况下属于良性现象。
1、生理性因素:熬夜、情绪紧张或过量饮用咖啡因可能诱发早搏,通常无须特殊治疗,改善生活方式后症状多可缓解。
2、心脏疾病:冠心病、心肌炎等可能导致早搏,常伴随胸痛或心悸,需通过心电图确诊,治疗包括美托洛尔、普罗帕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。
3、代谢异常:低钾血症或甲状腺功能亢进可能引发早搏,表现为乏力或手抖,需纠正电解质紊乱或甲亢治疗,常用药物包括氯化钾缓释片、甲巯咪唑。
4、药物作用:某些感冒药或支气管扩张剂可能引起早搏,停药后症状通常消失,必要时可遵医嘱更换为氯雷他定、沙丁胺醇等替代药物。
偶发早搏建议减少浓茶和酒精摄入,规律作息并监测心率变化;频发早搏或伴随晕厥需及时心内科就诊。
心脏病可能由高血压、高脂血症、糖尿病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引起,常见诱因包括吸烟、肥胖、缺乏运动及遗传因素。
1. 高血压长期血压升高导致心脏负荷加重,可能引发左心室肥厚或心力衰竭。日常需低盐饮食并规律监测血压,药物可选氨氯地平、缬沙坦或氢氯噻嗪。
2. 高脂血症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易形成动脉斑块,增加心梗风险。建议控制动物脂肪摄入,治疗药物包括阿托伐他汀、瑞舒伐他汀或依折麦布。
3. 糖尿病血糖持续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,加速冠状动脉病变。需严格控糖并定期筛查,常用二甲双胍、格列美脲或西格列汀等降糖药。
4.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脂质沉积导致管腔狭窄,典型表现为心绞痛或心肌梗死。急性期需冠脉介入治疗,药物包含阿司匹林、氯吡格雷和硝酸甘油。
保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,多摄入深海鱼和坚果类食物,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心电图和血脂检查。